荣成夜市很有腔调。“产地直达,码头直供”几个字硬硬朗朗,再刁钻的食客也难以挑剔——毕竟这座小城处处有海风味道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,汽笛不输引擎热闹,一切都在宣告这是一座卧在海的怀抱中的城市。
荣成夜市商家标语:“产地直达,码头直供”
荣成话也很有腔调。它听感“很杂”,比一般鲁地方言轻快,音调稍尖,儿化音秾,也有不少难辨认的“俚语”,有些像19纪曾在上海流行一时的“洋泾浜英语”。
我的采访对象卞大鹏是“老荣成”,在朋友中有百科全书的美誉。他告诉我,这正是码头、口岸的特色:五湖四海,三教九流,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处,做几季候鸟或长久定居,都必然留下痕迹。语言是软的,最容易受冲击,因此方言往往是历史最浅白的表征,各地来此向海讨生活的人,便在荣成话里留下了起起伏伏的变调。
招工高薪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
最有趣的是,这话里还有古音余韵,粗听时,文白间杂,像稍显蹩脚的古装剧台词。这则是因为很大程度上,如同荣成这般仰赖海的馈赠、几乎可达到自给自足的海城,和内陆交流的动机不强。向外开拓却对内相对封闭,在语言系统上反而成了“孤岛”。和快速变动的陆地生活相比,海城的一切保持着缓慢的韵脚。
来此地,我的任务是把这座城市翻个“底儿朝天”,把它从捕到一条鱼的故事开始,讲清楚人们如何在今天把延伸产品送进了北美、欧洲的货架。我开始惊讶,海城早就开始变奏,它变得相当迅疾,48小时就能把海货送到国内任一角落,搭上飞机则更神通。
在当地,已经鲜有人真正从事捕捞行当,船员来自四川、河北、河南,本地人多投身高附加值的行当,从家庭作坊做大做强直至上市的企业也不少见。聊起来,一家规模宏大的集团的历史,往往能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后,一个渔民的大胆一试。生意做到全球的寻山集团、黄海造船厂等,大多有一个诸如此类的“创富”故事。
后来我得知,为苹果、谷歌供货的歌尔集团创始人姜滨亦是荣成走出的高材生。从较低端的零部件、小渔船、小鱼苗做起,逐步变为能做智能穿戴设备、造价上亿的南极磷虾捕捞船和海洋牧场。这些共性突出的故事,几乎可以总结出一条“荣成精神”——和复杂黄海博弈上千年的荣成人,似乎永远不缺向深水区进发的勇气和随机应变的灵活头脑。
休渔期的荣成码头
风浪里要稳住船舵,同时还需保持向前的姿态,向海谋生的人,最懂习得“稳与进”的平衡智慧,这让他们回到陆地,仍然可做最劲的弄潮儿。
报道中,我提及“老牌冠军”也有烦恼,渔业亦有转型期阵痛,缺人、缺资源、缺技术是共同苦恼。
但我总会相信,哪怕是一腔乐观地相信——海城自有腔调,荣成总能办到。
(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)
相关阅读:
开海“一网鲜”,窥见千亿链
全国渔业第一县——荣成的开海故事
光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